张凤翙(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资讯
2023-12-05
195
1. 张凤翙,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你......”蒋介石被气得差点骂了脏话,但最后“娘希匹”三个字蒋介石还是没有脱口而出。没说出来并不是蒋介石良心发现,而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领袖,是校长,说出这样的话有点失当。不难看出当时蒋介石的怒火已经到达了何种程度,最后老蒋一句话没说走了。
究竟是什么事让蒋介石发这么大的火?这就要说道今天的主角关麟征了,在国军的队伍中,关麟征算是比较刚正不阿的,对自己见不惯的事情就会直言不讳,陈诚和蒋介石都没少被他怼过,上面那一段就是关麟征最后一次怼蒋介石。自此以后,关麟征算是彻底被蒋介石抛弃了。而关麟征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
关麟征黄维风波1940年10月,关麟征奉命率52军、54军驻守云南文山,防备日军从中越边境进犯威胁大后方昆明。别看当时的云南远离中原主要战场,但这里的热闹一点不比中原少。
当时还只是54军军长的黄维被手下军官举报贪墨军饷,其实这种现象在当时国军中并不算少见,但在当时抗战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严重的,为此何应钦就派人去查这件事。黄维这个人吧,虽然在指挥上能力并不怎么样,比较死板,但也算是国军中一个比较正直的人了。正是因为他的死板,在面对调查时拒不认错,何应钦最后只有以“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报不缴”的罪名报给了蒋介石,黄维也因此丢了54军军长的职务。
此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黄维当时挪用军饷其实是为了救济困难官兵,并没有中饱私囊,这也是他为什么拒不认错的原因。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手法不太合适,所以被有心人抓住了机会。既然黄维被撤职了,那么54军军长的位置也就空缺了出来,需要有人补上。
固执的黄维傅正模的手段这事自然也就落到了关麟征这个主帅的身上。但关麟征的上面还有陈诚,这事他只能是提议,最终还要陈诚拍板,而当时关麟征举荐了自己的副司令,也是52军军长的张耀明接黄维的班,陈诚也同意了。但有一个人就不乐意了,那就是54军副军长傅正模。
傅正模傅正模之后就一直跟张耀明不对付,处处搞针对,拆张耀明的台。1943年的一天,54军下辖50师师长郑挺峰和手下几个团长彻底闹翻了,郑挺峰就跑到了关麟征那里告状。关麟征为了大局着想就将郑挺峰和52军25师师长的位置对调,但郑挺峰这个家伙认为25师是关麟征的嫡系,自己根本就指挥不动,过去就相当于没了权利,因此迟迟拖延不述职。
这就被傅正模抓到了机会,开始在54军中煽风点火,造谣称关麟征要吞掉54军,并把状告到了陈诚那里。陈诚这人本来就和关麟征有嫌隙,同时他也怕关麟征做大后难以控制,最后就把这事捅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得知后打电话把关麟征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不要把54军搞得人心惶惶。
好在这些事情并不是空口白话,是有实实在在证据的,最后关麟征将这些证据都罗列了出来才将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平息了下去。
陈诚然而这次的事情过去还没多久,傅正模又开始作妖了。一天,蒋介石打电话给关麟征询问张耀明的身体状况。关麟征也很纳闷啊,这蒋介石是要演哪一出?张耀明的身体没啥问题啊,于是如实给蒋介石说明了情况。
事后关麟征才知道,原来是傅正模私刻了关麟征的印章,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称张耀明的身体因为积劳成疾,已经不能胜任54军军长一职,恳请辞去军长职务,以便修养。
这次傅正模算是真正触碰到了关麟征的底线,关麟征直呼傅正模是无耻小人,气得差点把办公桌都掀翻了,于是就有了后面关麟征怒怼陈诚的事情。
关麟征和蒋介石怒怼陈诚刚正不阿的关麟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即就给陈诚发去了电报,称如果不严办傅正模,他这个集团军司令也不干了。可见关麟征有多刚,竟然拿出自己的仕途来逼陈诚。而陈诚接到电报后也没有回复关麟征,更是刺激到了关麟征,导致关麟征的怒火不断堆积,直到陈诚飞抵昆明召开会议时彻底爆发了。
陈诚会议刚开始,关麟征就脸色很不好看的问陈诚:“陈次长,傅正模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处理?”
陈诚很淡定地说道:“既然一山不容二虎,那你就让张耀明兄回52军吧!”
关麟征一听,冷哼道:“当初张耀明出任54军军长的事是经过你同意的,现在又这么说,是要朝令夕改咯?”
陈诚听后也是一阵脸红,求助地望向了宋希濂、杜聿明等人。但可惜宋、杜几人把头转向一边并不理会陈诚。陈诚最后自知理亏,不得不摆起官威来,想要压制住关麟征,恶狠狠地说道:“我才是远征军司令长官,你不要争!”
关麟征直接拍案而起说道:“我争得是礼义廉耻,你若不严惩傅正模,就把我的职撤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关麟征也不遮遮掩掩了,关麟征本来就对陈诚这个没有啥功绩就爬到现在的位置颇有微词,开始和陈诚摆起了曾经的战功。
一个是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的将军,一个是没啥战功却连连升官的司令长官,一顿怒怼将陈诚说得哑口无言,关键是旁边还有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现场很是尴尬。陈诚见状被气得浑身发抖,只会说“你......你......”
远征军高级将领合照最后关麟征拿起自己的军帽说了句:“无耻”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在关麟征那里丢了面子,这口气陈诚自然是要挣回来的,但他也不是一般人,深知直接找蒋介石告状效果肯定不好,于是陈诚就让老蒋把自己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职给撤了。
别说,蒋介石就是吃陈诚这招以退为进,虽然最终傅正模被撤职,但54军也被调拨给了宋希濂,而张耀明则被弄到了让蒋介石颇为头疼的杨虎城那里。看似是各打了50大板,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陈诚,毕竟54军军长的位置又回到了他的心腹方天手中。
陈诚怒怼蒋介石陈诚风波过后,关麟征在国军中越来越被动,先是左膀右臂张耀明被调离,后来更是被编到了卢汉手底下成为卢汉的副职。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被编到了当时无论是战功还是名气都远不如自己的卢汉手底下,虽然美其名曰是监视和威慑龙云,职责重大,但谁都看得出来是在针对关麟征,一时间搞得关麟征情何以堪。
本来关麟征是不想述职的,但他考虑到抗战事关重大,不能因为个人荣辱就闹情绪,最终还是就任了,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芥蒂的。
卢汉抗战胜利后,本来去东北的是关麟征,结果陈诚有跑出来了,关麟征最后被迫留在了云南替杜聿明擦屁股,而杜聿明则因祸得福去东北高就了。
这事还要从龙云说起,龙云主政云南期间深得民心,杜聿明在昆明发动“五华山事件”后,屁股没擦干净,引起了云南人民的强烈不满,当时可把杜聿明急得上蹿下跳。殊不知刚好龙云临上飞机前紧紧握住关麟征的手说只有他出任云南警备司令才能安抚人心。陈诚就抓住了这点,跑到蒋介石那里将这事给说了,于是就变成了关麟征留在了云南。本来就满腔怨言的关麟征更是怨气冲天了。
杜聿明积累了那么久的怨气始终是要爆发的,只不过差了个导火索罢了。孟良崮战役后,作为王牌的整编第74师被全歼,作为兵团司令的汤恩伯自然是没脸继续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做下去了,于是称病请辞。
最后又是陈诚“慧眼识珠”,向蒋介石举荐关麟征去接班。这摆明了就是让关麟征去背锅,就连汤恩伯都看不下去了,劝关麟征不要去。陈诚见关麟征一点要去的意思都没有,最后只得搬出了蒋介石。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蒋介石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关麟征的官邸,激动地握住了关麟征的手说道:“现在前线官兵士气低落,只有你去才能鼓舞前线的士气。”
汤恩伯关麟征表情毫无变化,但心里却想着早干嘛去了,现在想起我了?关麟征一直以来积压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于是不悲不堪地说道:“校长,如果你派我去徐州,把那里党、政、军全权交予我负责,我必定不负重托。如果只是接替汤恩伯的话,那这样的人国军中有很多,用不着派我去!”
关麟征这波正面硬刚,把蒋介石说得面色铁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蒋介石结语由于关麟征的性格刚正,又屡屡得罪陈诚,在国军中一直以来都混得不温不火,绝对算得上是明珠暗投了,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军中有多难混。一代抗日名将不能在家乡西安安享晚年,只能身居香港,让人颇为唏嘘。1980年7月30日,关麟征在香港病逝,享年75岁。
2. 而陕甘总督还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
大清都亡了,溥仪还想着做皇帝,这才有了后来在张勋的帮助下重新复辟,只不过当没几天皇帝,就被赶下台。最后甚至投奔日本人,当起了日本鬼子的“儿皇帝”。
当然,这怪不得溥仪,因为其自幼生长在深宫之中,深受“光复大清”思想的熏陶,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溥仪最后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接受改造,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公民,难能可贵。所以,在看待溥仪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理性、公正、客观。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在辛亥革命后,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这个统治华夏大地近300年的庞然大物随着倒下。
溥仪退位的时候他还是个孩童什么都不懂,倒也没什么。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开始滋生了不甘的心理,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这天下也应该由他来做,都是因为有袁世凯这样的“乱臣贼子”在,自己才会不明不白丢了皇位,无时不在梦想复辟,更希望有一位“忠臣良将”能站出来为自己打头阵。
终于,在民国六年(1917年)6月,张勋站了出来,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的矛盾,亲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之名“进京勤王”,拥立已经逊位多年的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同年6月30日,张勋在紫禁城召开御前会议,并于次月1日将黎元洪撵走,随后12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被抬出来宣布复辟,并将民国七年改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国父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讨逆宣言》,随后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对张勋的“辫子军”发动进攻,前一秒还高高在上的“辫子军”遇到讨逆军后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的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这场看似闹剧的复辟大戏,在上演12天后落下了帷幕。
后来,作为复辟重要主角之一的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今北京故宫),溥仪跑到了天津租界。可是,溥仪心不甘啊,于是在日本人与他接触后,不顾身边人的阻抗,跑到了东北投靠了日本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殊不知自己跑到东北后,便被日本人给控制了起来,成为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终究是“黄粱梦一场”,还把自己给赔了进去。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积极接受改造,最终成为万千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只是,溥仪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为了自己的皇位“东奔西走”,甚至不惜投靠日本人期间,他曾经的臣属,原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清朝都亡了,却还率领清军攻城略地,差点儿为溥仪打下个江山,甚至为了溥仪奔走终生。
多罗特·升允生于19世纪60年代,处于当清朝衰落之际,那个时候的清朝礼崩乐坏,早已没有康雍乾盛世时的气象,死气沉沉,政局几近腐败,朝堂之上更是充满颓靡之风,那些王公勋贵们想的只有贪图享乐,哪里还有江山天下。
面对清帝国的大厦将倾,这些人没有一个想过站出来力挽狂澜,而是想着如何每日从这个腐朽的帝国捞取更多好处,充实自己的腰包,甚至如何利用手中的职权针对和算计自己的敌人。要多离谱,有多离谱。
但多罗特·升允却与当朝诸公不同,他在自己父亲的身上学到了“忠”与“义”,为人刚正不阿,并穷尽一生都在尽心尽力为溥仪东奔西走,一心想建立不世功勋。
不过,也正是因为多罗特·升允刚正不阿的气节,这注定了他在朝堂之上讨不到好,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气节,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之人,更看不惯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另一方面,你看不惯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你,所以,在朝堂之上他无法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挤和针对。
加之,多罗特·升允这个人十分不“圆滑”,正所谓忠言逆耳,一向霸道慈禧老太后又怎么可能忍得住?最终多罗特·升允直接被革了职。
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多罗特·升允开始了自己的赋闲生涯。
后来,天下巨变,各地起义不断,清军节节败退之际,加之朝堂之上无可用之人,多罗特·升允再次被人想起,晋升为陕甘总督。
但是,这并不阻碍多罗特·升允将这看成是皇帝的恩赐,并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终身为大清朝尽忠,立志恢复大清。
这也是为何,溥仪宣布退位后,多罗特·升允还在西北率兵作战的原因。甚至,差点儿就要为溥仪打下个
首先,多罗特·升允一生中有40多年,生活在西北,对于西北的一草一木十分的熟悉,地形更是了然于胸,步兵战术更是滚瓜烂熟,最重要的是“敌人”内部爆发了矛盾,且粮草军械不足。
这样的局面,对多罗特·升允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完全可以一举攻占整个西北地区。只是,这个时候溥仪退位的消息传了过来,一时间人心惶惶,士气也跟着大落。原本那支铁血军队,也因此走向了溃散。
但是,多罗特·升允又怎么可能因为这样就放弃报国的志向?在这场战争落下帷幕之后,多罗特·升允开始为了溥仪四处奔走,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光复大清”。为此他曾跑到了蒙古,恳求蒙古诸王举兵“勤王”;也曾在沙漠戈壁中迷失了方向,差点丢了老命,还好被路过的商队所救;甚至远渡日本,想求得日本的帮助……
只是,事与愿违,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拉他一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多罗特·升允如此坚定的毅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怕故国不在,却能依旧坚持自己心中之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即便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理解他,即使他已到了步履蹒跚的年岁,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直到死去。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多罗特·升允显然是忠诚的,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时这也是多罗特·升允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和推崇。
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清王朝的覆灭和走向共和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谁而改变,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以腐朽的思想阻碍新事物的到来。
1931年,多罗特·升允因病去世,时年73岁。在多罗特·升允73年的人生里,前半生他是清朝最忠诚的臣子,虽被排挤出朝堂,但依旧忠贞为国,后半生经历大起大落,清朝没了,他依旧是为了清帝复辟,四处奔走,不断游说,其忠贞不渝之心,天地可鉴。
或许他的思想腐朽,但在他的身上,我们依旧可以学会许多道理,在个人与国家利益之前,国为先,私为后;在集体与个人之间,集体为先,个人为后,团队精神最重要。我们应该树立起“小”与“大”的集体观念与民族荣誉感,共同创建新中国。
3. 城墙哪个门离大唐不夜城近?
南门,也就是永宁门,离大唐不夜城最近。永宁门,西安城墙正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偏西。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之“安上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南门,易名“永宁门”。但改隋唐时过梁式三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单门洞。后历清代、民国,沿袭至今。民国元年6月(1912年),陕西都督张凤翙曾为永宁门题写门楣。
4. 西安旅游职业中专是公办还是民办的?
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西安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是教育部选定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示范单位、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陕西省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陕西省旅游专业教学研究中心组长学校、西安市职业教育中心、陕西省重点职校协作中心及饭店协会理事单位、西安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还是国家重点投资的旅游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世界金钥匙酒店联盟(中国区)人力资源基地。
5. 白鹿原人物原型?
剧中的高人,文化的化身,在小说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原型应该是牛兆濂。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清末关中大儒,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幼年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中第28名举人,被时人尊称蓝川先生。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陕甘总督升允率兵攻陕,企图复辟皇朝。牛兆濂不顾个人安危西出礼泉,以民生之计和时局大势晓以利害,使升允罢兵。因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田灞水河川地带,故取号蓝川。陕西巡抚方升的原型是清末陕西巡抚端方与陕甘总督升允的艺术综合体。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光绪二十四年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巡抚。宣统三年四川新军哗变,端方和其弟端锦被杀。升允,清蒙古镶蓝旗人,历任陕西布政使、巡抚,陕甘总督等要职。西安辛亥起义爆发后,重新被启用,任陕西巡抚,总理陕西军事。升允率甘军东进,连下十余城,逼近西安。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甘军得知消息,拒不与革命军作战,升允西退。
圆胖脸胖的张总督,原型为陕西督军张凤翙。陕西西安菊花园人,辛亥西安起义后,陕西军政府成立,一致推选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兼民政长,亲赴战场督导。共和告成,委任为“中华民国军政中向往和追究求自由民主的鹿兆鹏,原型为侯德甫和赵伯平。侯德甫:又名侯启仁,1902年生,蓝田县白鹿原安村乡新华村人。是蓝田地区党的早期领袖和重要创始人之一。赵伯平:学名呈瑞,字麟征,蓝田县白鹿原孟村乡康禾村人。侯德甫发展的白鹿原第一个党员。军阀刘镇华祸害白鹿原。侯德甫与赵伯平捣毁了镇嵩军设在白鹿原西部狄寨镇的粮台。府秦省大都督”,1912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
6. 清政府明明有百万军队却阻止不了革命?
1905年8月,黄兴与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孙中山被黄兴推举为总理,黄兴被孙中山点名为协理、兼执行部庶务。
由于孙中山长期在海外募集资金、走访各地,在1904-08年这段时间,同盟会东京本部的事务实际上由黄兴主持,而恰恰是在这段时间,是清廷选派赴日留学生的高潮,其中有一大批人是被选派留学的新军军官,回国后大多出任新建陆军中下层基层军官以及各省陆军军校讲师。
黄兴虽然长期被称为“常败将军”,但是他做了一件事却改变了中国历史——黄兴有目的、有意识的拉拢赴日的清廷军官留学生入会,清廷送过来多少留学军官,黄兴就拉过来多少留学军官,这些军官可能没见过长期在海外筹款的孙中山,但一定见过“拉他们下水”的黄兴。并且一些人曾表示愿意就此追随同盟会,但是黄兴却劝他们回国加入清军,投身中央,伺机而动。据《黄兴年谱》记载,仅仅由黄兴主持会盟、拉进来的赴日清廷军人有——
李烈钧(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提调、云南陆军小学堂总办)
阎锡山(山西新军教官、标统)
唐继尧(陆军第十九镇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
刘存厚(陆军第十九镇七十四标第二营管带)
吴禄贞(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署理山西巡抚)
孙传芳(北洋陆军第二镇教官)
卢香亭(北洋陆军第二镇教官)
周荫人(北洋陆军第四镇教官)
杨文恺(清朝皇家近卫军一等参谋)
覃鎏钦(北洋陆军第六镇第十三标统)
温寿泉(山西督练公所督办兼陆军小学监督,傅作义的恩师)
张瑜(山西督练公所教官、新军八十六标管带)
赵恒惕(广西新军协统)
程潜(陆军第十七镇参谋官)
姜登选(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参谋官)
赵声(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统)
张凤翙(新军第30混成协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
程子楷(广西新军教官)
周应时(南京陆军学校教员)
刘洪基(广西陆军学堂督办)
李根源(云南讲武学堂总办)
赵康时(云南讲武学堂教官)
杨曾蔚(广西陆军干部学堂学监)
钟鼎基(广东新军第九镇标统)
郭人漳(广东巡防营统领)
林虎(钦州边防前路四营督带)
陈宏萼(广东新军混成协工程营管带)
蒲鉴(南京讲武堂副堂长)
尹昌衡(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科长、教练处会办,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
罗佩金(云南新军七十四标统)
(常败将军——黄兴)
这只是留下姓名的,比如和孙传芳一同加入同盟会的北洋军官有30多人,但在史料留下姓名的只有不到10人,连北洋军官都有这么多,其他各省赴日留学的新军究竟有多少人加入了同盟会呢?不排除全部加入的可能。
回国后,这帮人或者成为中层军官,或执掌各省军校(军校校长、老师是革命党,教出来的学生能忠于清朝?)。细查武昌起义,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出于意外:共进会刘同在炸药库吸烟,误把火药桶当烟灰缸,导致革命党人的军火库发生大爆炸,清廷军警搜捕,得一革命党花名册,于是按名册捉拿乱党,新军震动——因为就没有没看过革命书籍报刊的士兵!——鬼知道那个花名册里有谁,于是武汉三镇全反!
所以辛亥革命,武昌一镇作乱,而天下皆反,一月之间,清廷半壁已丢,崩溃之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匪夷所思的。
7.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从辛亥革命以后到国民党政权之间的北洋军阀史?
北洋军阀这段历史确实很乱,什么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打仗就没停过,还有什么直系、皖系、奉系、滇系、桂系等新老军阀一大堆,也容易死把人绕糊涂。所以,我还是用我最擅长的地图,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清帝逊位,短短3个月,国祚近300年的清王朝就完蛋了,革命看似如火如荼,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清朝灭亡的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原因是这个腐朽的王朝实在是不得人心,武昌起义只是一个导火索,枪声一响,各地的实权派分封抛弃朝廷宣布独立,袁世凯更是借着辛亥革命吗,完全掌控了军政大权,到1911年底,清廷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傀儡朝廷。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袁世凯手握北洋六镇大军,南方虽有14省宣布独立,但真正掌握在革命党手中的力量却十分有限,比如福建的孙道仁,广西的陆荣廷,四川的尹昌衡,陕西的张凤翙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总体上,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是弱于袁世凯的,于是在清王朝名存实亡即将覆灭的情况下,大多数革命党人都寄希望于拉拢袁世凯以完成对清王朝的最后一击。而袁世凯,也并非真心拥护清朝,于是就有了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是,宣布独立的省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公开保证后,加紧逼宫进程。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确定了优待条件后,清帝于1912年2月2日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二次革命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中民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很快发现中了革命党的套。原来革命党在袁世凯就任前,制定了一部《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实权都划到了总理手中,总统反到成了虚职,这让袁世凯十分不满,北洋派和革命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根据《临时约法》规定,1913年3月,民国举行了第一届国会大选,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赢得胜利,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但在上任的途中,于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成了南北开战的导火索。4月,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发起“善后大借款”扩充军备,6月,将革命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尉免职。袁世凯步步紧逼,革命党人被迫反击。
宋教仁遇刺遗照1913年7月,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示下,返回江西,召集旧部,宣布江西独立,通电反袁。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广东陈炯明也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从地图上看,七省讨袁军应该算是声势浩大,但由于革命党准备仓促,各讨袁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前后不过一个多月,就被占据绝对军事优势的袁世凯各个击破,湖南、福建两省讨袁军甚至都没有参战。
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后,孙中山、黄兴败走楚国,袁世凯迫使国会选举他成为正式大总统,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实现大权独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北京称帝,推翻共和,复辟帝制。12月25日,云南总督唐继尧联合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称帝1916年初,云南护国军兵分三路,分别攻入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广西都督陆荣廷相继宣布独立。军事上的失败加上地方上声势浩大的反袁浪潮,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把住大总统的位置不放。
5月8日,为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护国军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对立。不久后,陕西、四川、湖南、浙江四省宣布独立,加入反袁护国的行列。同时,孙中山也从日本返回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但未能参与到唐继尧、蔡锷等人领导的护国运动中。
16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而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并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而随着袁世凯死去,原先簇拥在袁世凯麾下的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徐世昌等北洋军阀头子开始分裂,一场军阀大乱斗即将登场。
护法战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总统,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以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的北洋将领手,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和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因此称为府院之争。
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段祺瑞主张参战,黎元洪却不同意,双方矛盾激化。段祺瑞将其手下十几个督军拉倒北京组成督军团,逼黎元洪就范,黎元洪借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将其免职。
1917年7月,黎元洪邀请督军团团长张勋赴北京调解府院之争,结果张勋在入京后,不仅没有参与调解,反而解散了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拥立满清末帝溥仪复位。
“张勋复辟”很快被段祺瑞镇压,黎元洪也因邀张勋入京而引咎辞职,冯国璋接替黎元洪出任大总统。由于国会在之前的复辟闹剧中被张勋解散,段祺瑞在北京成立新政府,并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意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再造共和”,实现个人独裁统治,很快引起全国反对。
7月17日,孙中山返回广州,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的口号,号召国会议员南下,一同对抗北洋反动政府,因反对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被称为“护法运动”。
不过,这时候的革命党人力量还十分弱小,孙中山不得不依靠地方军阀的势力。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云南督军继尧、广西督军陆荣廷为元帅。然而唐继尧、陆荣廷等人并不愿意屈居在孙中山的名下,各自组建的护法军、靖国军,自己当老大,拒绝出任军政府职位,孙中山这个军政府大元帅变成“光杆司令”。
唐继尧、陆荣廷、李烈钧护法军各自为战,北洋政府同样内斗不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大派,开始了明争暗斗。在对待广州军政府的态度上,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张皖系势力。
10月3日,护法军和北洋军在湖南正式开战。由于南北双方的内部不和,战争刚开始没多久,各种“怪事”不断上演。
首先是直系将领王汝贤、范国璋擅自停战议和,撤出湖南前线,导致护法军轻松攻取长沙;长沙失陷后,隶属直系的湖北、江西、江苏三省都督联名通电,主张和平解决南北问题,冯国璋借机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下令停战。
孙中山反对调和,坚决将护法进行到底,但唐继尧、陆荣廷等人在取得四川和湖南后,已经实现了自己扩充地盘的目的,直接无视孙中山,继冯国璋后也下令停战。
冯国璋和西南军阀议和后,段祺瑞不甘失败,鼓动张作霖、阎锡山等十三省督军联名通电,强烈要求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冯被迫被迫让步,命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南下进攻湖南。
直系三大将,曹锟、吴佩孚、张敬尧1918年4月底,曹锟、吴佩孚等收复了长沙并占领了整个湖南,然而段祺瑞却将湖南督军兼省长的位置给了皖系自己人,前线作战的曹锟、吴佩孚等人索性与桂系陆荣廷签订停战协议,公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的政策,直皖两派彻底走向分裂。
与此同时,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发酵。5月,西南军阀操纵非常议会通过修改军政府组织的法案,废除大元帅一职,改组为以唐继尧、陆荣廷等七人组成的政务总裁,实行合议制,各凭实力说话。被排挤的孙中山黯然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南北各系军阀浮出水面。
军阀割据护法战争后,北洋军阀彻底分裂,西南军阀及其他地方军阀也实力大涨。
北洋军阀主要分为三大派系,分别为:
直系军阀,头领为冯国璋,主要将领有曹锟、吴佩孚、冯玉祥、李纯、孙传芳,控制直隶、江苏、湖北、江西
皖系军阀,头领段祺瑞,主要将领有徐树铮、靳云鹏、吴光新、段芝贵、傅良佐、卢永祥等,控制安徽、山东、河南、浙江、福建、湖南等省份,内蒙及西北省份依附于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头领张作霖,主要将领有张宗昌、郭松龄、马占山、李景林等,控制东北三省。
地方军阀中,以滇、桂两派实力最强。滇系军阀,头领唐继尧,主要将领有顾品珍、赵又新、龙云、朱培德等,控制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桂系军阀,头领陆荣廷,主要将领有陈炳坤、谭明浩、沈鸿英等,控制广西、广东及湖南南部,这一时期的桂系称为旧桂系。
此外还有自成一派,偷摸发育的阎锡山晋系;盘踞河南、陕西的刘镇华的镇嵩军;于右任、井岳秀的陕军;割据新疆,“天高皇帝远”的杨增新。四川和湖南两省,是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交战的前线,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直皖战争前,熊克武暂时控制了四川,皖系军阀吴光新控制了湖南大部。
直皖战争1919年,冯国璋病逝,曹锟称为直系大统领。为扳倒段祺瑞,曹锟与张作霖达成秘密合作,南北夹击段祺瑞。1920年7月17日,直皖战争爆发,前后不过5日,十万皖军备吴佩孚轻松击溃,张作霖的部队甚至还没来得及入关。直皖战争后,直系取代皖系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吴佩孚也凭借在此战跻身为直系的二号人物。
再来看一下其他军阀的。
直皖战争后,西北军阀逐渐脱离皖系,抓紧形成了“五马”割据的形势。滇系的唐继尧联合川军实业团系军阀发起驱逐熊克武之战,川军实业团系控制四川。孙中山重返广东,联合粤军陈炯明驱逐了霸占广东的桂系军阀,赵恒惕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驱逐了吴光新,在湖南搞起了联省自治。
直奉战争段祺瑞下野后,直奉两系联合控制北京政权,但奉系在直皖战争中未出一力,却又在战后肆意抢夺皖系遗产,导致直系大为不满,新一轮的军阀斗争就此展开。
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在北京顺承郡王府前合影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率12万奉军与吴佩孚的7万直军在山海关一带开战。在这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再一次展现了过人的军事天赋,仅用了七天,就以少胜多,击败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张作霖不甘失败,联合孙中山以及皖系残党浙江督军卢永祥,组成反直三角同盟。
1924年9月3日,隶属直系军阀的江苏督军齐燮元与卢永祥之间爆发江浙战争,张作霖于次日调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直奉战争中的奉军坦克这此直奉大战,双方共计投入了40万大军,海陆空齐上场,规模远超以往。但吴佩孚终究还是吴佩孚,占尽优势的张作霖竟山海关都打不出去。10月,随着直系福建督军孙传芳北上入浙,卢永祥在南北夹击下全面溃败,潜逃日本。
就在直军节节胜利之时,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趁直奉双军大战山海关时临阵倒戈,连夜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头领曹锟,并宣布解除吴佩孚一切职务,史称“北京政变”。
冯玉祥倒戈后,吴佩孚急忙率军回援北京,奉军则趁机猛攻山海关,前线直军全面溃败。战至11月,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从天津乘船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成立国民军,并将势力向西北扩张,也称西北军,麾下有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等十三太保。奉系军阀也大肆扩张,将地盘扩张到长江流域。孙传芳在直奉战争中,收拢直系败军,称雄东南。
孙中山这边,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不久,陈炯明背叛革命,驱逐了孙中山。经历过这一变故,孙中山终于明白靠军阀搞革命是行不通的,于是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苏联的帮助下,重返广东,组建国民革命军,驱逐陈炯明。
这一时期,滇系、黔系、桂系都发生严重内斗。滇系将领顾品珍、朱培德、杨希闵等相继脱离唐继尧,黔系军阀也脱离滇系独立;桂系新秀李宗仁、白崇禧崛起,与陆荣廷的旧桂系军阀开战。
国奉战争奉系扩张太快,尤其是将手伸到了长江流域,这里一直是直系军阀的地盘,孙传芳又和冯玉祥组成反奉同盟。1925年10月,孙传芳自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兵分五路进攻奉军控制的上海、南京等地,随后又击败从山东南下的奉军张宗昌部,控制了安徽、江苏二省。
奉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冯玉祥又暗中联络奉军五虎之一的郭松龄,约定共同讨封。11月23日,郭松龄率部反叛,猛攻奉系东北老巢,秦皇岛、山海关、锦州等要地迅速被郭松龄占领。在张作霖忙于平叛之时,冯玉祥趁机夺取了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几乎将整个华北据为己有。
《少帅》中的郭松龄为了报背刺之仇,张作霖联络也曾遭到冯玉祥背叛的吴佩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抗冯玉祥。
1926年1月11日,重整旗鼓的张作霖再次挥师入关,吴佩孚也在武汉联络旧将挥师北上,此外张、吴二人还拉拢了一向以固守山西为原则的阎锡山,组成50万联军共同讨伐冯玉祥。而孙传芳忙着巩固新地盘,对老盟友冯玉祥弃之不顾。
1926年5月,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在北京西北的南口展开最终决战,冯玉祥败退西北,张作霖、吴佩孚重新掌控了北京政府。至此,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三大北洋巨头各据一方的局面形成。
北洋军阀混战的同时,西南军阀也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六镇之乱后,龙云取代唐继尧成为滇系新头目,周西成取代袁祖铭成为黔系首领,李宗仁的新桂系击败旧桂系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北伐战争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10月1日,国民革命军举行东征,击败陈炯明残部,统一广东。随后吸纳广西的李宗仁、湖南的唐生智,成功建立起以广东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北伐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策略,首先消灭盘踞在湘鄂的吴佩孚势力,而此时吴佩孚的主力还在华北和冯玉祥大战,以至于北伐军在两个月之内连克湖南、湖北。
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后,北伐军与孙传芳在江西、福建等地开战,相继攻克南昌、福州等地,并于1927年3月23日攻克孙传芳老巢南京,孙传芳败逃。
就在国民革命胜利在即的时候,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屠杀中国共产党人。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北洋军阀已经崩溃在即,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看准时机,纷纷响应北伐。1928年1月,完成内部整合的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二次北伐,很快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残余势力,张作霖则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战争结束。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张凤翙,陕西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你......”蒋介石被气得差点骂了脏话,但最后“娘希匹”三个字蒋介石还是没有脱口而出。没说出来并不是蒋介石良心发现,而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领袖,是校长,说出这样的话有点失当。不难看出当时蒋介石的怒火已经到达了何种程度,最后老蒋一句话没说走了。
究竟是什么事让蒋介石发这么大的火?这就要说道今天的主角关麟征了,在国军的队伍中,关麟征算是比较刚正不阿的,对自己见不惯的事情就会直言不讳,陈诚和蒋介石都没少被他怼过,上面那一段就是关麟征最后一次怼蒋介石。自此以后,关麟征算是彻底被蒋介石抛弃了。而关麟征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
关麟征黄维风波1940年10月,关麟征奉命率52军、54军驻守云南文山,防备日军从中越边境进犯威胁大后方昆明。别看当时的云南远离中原主要战场,但这里的热闹一点不比中原少。
当时还只是54军军长的黄维被手下军官举报贪墨军饷,其实这种现象在当时国军中并不算少见,但在当时抗战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严重的,为此何应钦就派人去查这件事。黄维这个人吧,虽然在指挥上能力并不怎么样,比较死板,但也算是国军中一个比较正直的人了。正是因为他的死板,在面对调查时拒不认错,何应钦最后只有以“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报不缴”的罪名报给了蒋介石,黄维也因此丢了54军军长的职务。
此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黄维当时挪用军饷其实是为了救济困难官兵,并没有中饱私囊,这也是他为什么拒不认错的原因。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手法不太合适,所以被有心人抓住了机会。既然黄维被撤职了,那么54军军长的位置也就空缺了出来,需要有人补上。
固执的黄维傅正模的手段这事自然也就落到了关麟征这个主帅的身上。但关麟征的上面还有陈诚,这事他只能是提议,最终还要陈诚拍板,而当时关麟征举荐了自己的副司令,也是52军军长的张耀明接黄维的班,陈诚也同意了。但有一个人就不乐意了,那就是54军副军长傅正模。
傅正模傅正模之后就一直跟张耀明不对付,处处搞针对,拆张耀明的台。1943年的一天,54军下辖50师师长郑挺峰和手下几个团长彻底闹翻了,郑挺峰就跑到了关麟征那里告状。关麟征为了大局着想就将郑挺峰和52军25师师长的位置对调,但郑挺峰这个家伙认为25师是关麟征的嫡系,自己根本就指挥不动,过去就相当于没了权利,因此迟迟拖延不述职。
这就被傅正模抓到了机会,开始在54军中煽风点火,造谣称关麟征要吞掉54军,并把状告到了陈诚那里。陈诚这人本来就和关麟征有嫌隙,同时他也怕关麟征做大后难以控制,最后就把这事捅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得知后打电话把关麟征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不要把54军搞得人心惶惶。
好在这些事情并不是空口白话,是有实实在在证据的,最后关麟征将这些证据都罗列了出来才将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平息了下去。
陈诚然而这次的事情过去还没多久,傅正模又开始作妖了。一天,蒋介石打电话给关麟征询问张耀明的身体状况。关麟征也很纳闷啊,这蒋介石是要演哪一出?张耀明的身体没啥问题啊,于是如实给蒋介石说明了情况。
事后关麟征才知道,原来是傅正模私刻了关麟征的印章,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称张耀明的身体因为积劳成疾,已经不能胜任54军军长一职,恳请辞去军长职务,以便修养。
这次傅正模算是真正触碰到了关麟征的底线,关麟征直呼傅正模是无耻小人,气得差点把办公桌都掀翻了,于是就有了后面关麟征怒怼陈诚的事情。
关麟征和蒋介石怒怼陈诚刚正不阿的关麟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即就给陈诚发去了电报,称如果不严办傅正模,他这个集团军司令也不干了。可见关麟征有多刚,竟然拿出自己的仕途来逼陈诚。而陈诚接到电报后也没有回复关麟征,更是刺激到了关麟征,导致关麟征的怒火不断堆积,直到陈诚飞抵昆明召开会议时彻底爆发了。
陈诚会议刚开始,关麟征就脸色很不好看的问陈诚:“陈次长,傅正模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处理?”
陈诚很淡定地说道:“既然一山不容二虎,那你就让张耀明兄回52军吧!”
关麟征一听,冷哼道:“当初张耀明出任54军军长的事是经过你同意的,现在又这么说,是要朝令夕改咯?”
陈诚听后也是一阵脸红,求助地望向了宋希濂、杜聿明等人。但可惜宋、杜几人把头转向一边并不理会陈诚。陈诚最后自知理亏,不得不摆起官威来,想要压制住关麟征,恶狠狠地说道:“我才是远征军司令长官,你不要争!”
关麟征直接拍案而起说道:“我争得是礼义廉耻,你若不严惩傅正模,就把我的职撤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关麟征也不遮遮掩掩了,关麟征本来就对陈诚这个没有啥功绩就爬到现在的位置颇有微词,开始和陈诚摆起了曾经的战功。
一个是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的将军,一个是没啥战功却连连升官的司令长官,一顿怒怼将陈诚说得哑口无言,关键是旁边还有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现场很是尴尬。陈诚见状被气得浑身发抖,只会说“你......你......”
远征军高级将领合照最后关麟征拿起自己的军帽说了句:“无耻”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在关麟征那里丢了面子,这口气陈诚自然是要挣回来的,但他也不是一般人,深知直接找蒋介石告状效果肯定不好,于是陈诚就让老蒋把自己远征军司令长官的职给撤了。
别说,蒋介石就是吃陈诚这招以退为进,虽然最终傅正模被撤职,但54军也被调拨给了宋希濂,而张耀明则被弄到了让蒋介石颇为头疼的杨虎城那里。看似是各打了50大板,实际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陈诚,毕竟54军军长的位置又回到了他的心腹方天手中。
陈诚怒怼蒋介石陈诚风波过后,关麟征在国军中越来越被动,先是左膀右臂张耀明被调离,后来更是被编到了卢汉手底下成为卢汉的副职。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被编到了当时无论是战功还是名气都远不如自己的卢汉手底下,虽然美其名曰是监视和威慑龙云,职责重大,但谁都看得出来是在针对关麟征,一时间搞得关麟征情何以堪。
本来关麟征是不想述职的,但他考虑到抗战事关重大,不能因为个人荣辱就闹情绪,最终还是就任了,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芥蒂的。
卢汉抗战胜利后,本来去东北的是关麟征,结果陈诚有跑出来了,关麟征最后被迫留在了云南替杜聿明擦屁股,而杜聿明则因祸得福去东北高就了。
这事还要从龙云说起,龙云主政云南期间深得民心,杜聿明在昆明发动“五华山事件”后,屁股没擦干净,引起了云南人民的强烈不满,当时可把杜聿明急得上蹿下跳。殊不知刚好龙云临上飞机前紧紧握住关麟征的手说只有他出任云南警备司令才能安抚人心。陈诚就抓住了这点,跑到蒋介石那里将这事给说了,于是就变成了关麟征留在了云南。本来就满腔怨言的关麟征更是怨气冲天了。
杜聿明积累了那么久的怨气始终是要爆发的,只不过差了个导火索罢了。孟良崮战役后,作为王牌的整编第74师被全歼,作为兵团司令的汤恩伯自然是没脸继续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做下去了,于是称病请辞。
最后又是陈诚“慧眼识珠”,向蒋介石举荐关麟征去接班。这摆明了就是让关麟征去背锅,就连汤恩伯都看不下去了,劝关麟征不要去。陈诚见关麟征一点要去的意思都没有,最后只得搬出了蒋介石。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蒋介石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关麟征的官邸,激动地握住了关麟征的手说道:“现在前线官兵士气低落,只有你去才能鼓舞前线的士气。”
汤恩伯关麟征表情毫无变化,但心里却想着早干嘛去了,现在想起我了?关麟征一直以来积压的怨气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于是不悲不堪地说道:“校长,如果你派我去徐州,把那里党、政、军全权交予我负责,我必定不负重托。如果只是接替汤恩伯的话,那这样的人国军中有很多,用不着派我去!”
关麟征这波正面硬刚,把蒋介石说得面色铁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蒋介石结语由于关麟征的性格刚正,又屡屡得罪陈诚,在国军中一直以来都混得不温不火,绝对算得上是明珠暗投了,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军中有多难混。一代抗日名将不能在家乡西安安享晚年,只能身居香港,让人颇为唏嘘。1980年7月30日,关麟征在香港病逝,享年75岁。
2. 而陕甘总督还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
大清都亡了,溥仪还想着做皇帝,这才有了后来在张勋的帮助下重新复辟,只不过当没几天皇帝,就被赶下台。最后甚至投奔日本人,当起了日本鬼子的“儿皇帝”。
当然,这怪不得溥仪,因为其自幼生长在深宫之中,深受“光复大清”思想的熏陶,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溥仪最后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接受改造,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公民,难能可贵。所以,在看待溥仪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理性、公正、客观。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在辛亥革命后,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这个统治华夏大地近300年的庞然大物随着倒下。
溥仪退位的时候他还是个孩童什么都不懂,倒也没什么。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开始滋生了不甘的心理,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这天下也应该由他来做,都是因为有袁世凯这样的“乱臣贼子”在,自己才会不明不白丢了皇位,无时不在梦想复辟,更希望有一位“忠臣良将”能站出来为自己打头阵。
终于,在民国六年(1917年)6月,张勋站了出来,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的矛盾,亲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之名“进京勤王”,拥立已经逊位多年的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同年6月30日,张勋在紫禁城召开御前会议,并于次月1日将黎元洪撵走,随后12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被抬出来宣布复辟,并将民国七年改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国父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讨逆宣言》,随后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对张勋的“辫子军”发动进攻,前一秒还高高在上的“辫子军”遇到讨逆军后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的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这场看似闹剧的复辟大戏,在上演12天后落下了帷幕。
后来,作为复辟重要主角之一的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今北京故宫),溥仪跑到了天津租界。可是,溥仪心不甘啊,于是在日本人与他接触后,不顾身边人的阻抗,跑到了东北投靠了日本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殊不知自己跑到东北后,便被日本人给控制了起来,成为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终究是“黄粱梦一场”,还把自己给赔了进去。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积极接受改造,最终成为万千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只是,溥仪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为了自己的皇位“东奔西走”,甚至不惜投靠日本人期间,他曾经的臣属,原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清朝都亡了,却还率领清军攻城略地,差点儿为溥仪打下个江山,甚至为了溥仪奔走终生。
多罗特·升允生于19世纪60年代,处于当清朝衰落之际,那个时候的清朝礼崩乐坏,早已没有康雍乾盛世时的气象,死气沉沉,政局几近腐败,朝堂之上更是充满颓靡之风,那些王公勋贵们想的只有贪图享乐,哪里还有江山天下。
面对清帝国的大厦将倾,这些人没有一个想过站出来力挽狂澜,而是想着如何每日从这个腐朽的帝国捞取更多好处,充实自己的腰包,甚至如何利用手中的职权针对和算计自己的敌人。要多离谱,有多离谱。
但多罗特·升允却与当朝诸公不同,他在自己父亲的身上学到了“忠”与“义”,为人刚正不阿,并穷尽一生都在尽心尽力为溥仪东奔西走,一心想建立不世功勋。
不过,也正是因为多罗特·升允刚正不阿的气节,这注定了他在朝堂之上讨不到好,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气节,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之人,更看不惯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另一方面,你看不惯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你,所以,在朝堂之上他无法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挤和针对。
加之,多罗特·升允这个人十分不“圆滑”,正所谓忠言逆耳,一向霸道慈禧老太后又怎么可能忍得住?最终多罗特·升允直接被革了职。
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多罗特·升允开始了自己的赋闲生涯。
后来,天下巨变,各地起义不断,清军节节败退之际,加之朝堂之上无可用之人,多罗特·升允再次被人想起,晋升为陕甘总督。
但是,这并不阻碍多罗特·升允将这看成是皇帝的恩赐,并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终身为大清朝尽忠,立志恢复大清。
这也是为何,溥仪宣布退位后,多罗特·升允还在西北率兵作战的原因。甚至,差点儿就要为溥仪打下个
首先,多罗特·升允一生中有40多年,生活在西北,对于西北的一草一木十分的熟悉,地形更是了然于胸,步兵战术更是滚瓜烂熟,最重要的是“敌人”内部爆发了矛盾,且粮草军械不足。
这样的局面,对多罗特·升允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完全可以一举攻占整个西北地区。只是,这个时候溥仪退位的消息传了过来,一时间人心惶惶,士气也跟着大落。原本那支铁血军队,也因此走向了溃散。
但是,多罗特·升允又怎么可能因为这样就放弃报国的志向?在这场战争落下帷幕之后,多罗特·升允开始为了溥仪四处奔走,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光复大清”。为此他曾跑到了蒙古,恳求蒙古诸王举兵“勤王”;也曾在沙漠戈壁中迷失了方向,差点丢了老命,还好被路过的商队所救;甚至远渡日本,想求得日本的帮助……
只是,事与愿违,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拉他一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多罗特·升允如此坚定的毅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怕故国不在,却能依旧坚持自己心中之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即便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理解他,即使他已到了步履蹒跚的年岁,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直到死去。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多罗特·升允显然是忠诚的,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时这也是多罗特·升允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和推崇。
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清王朝的覆灭和走向共和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谁而改变,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不是以腐朽的思想阻碍新事物的到来。
1931年,多罗特·升允因病去世,时年73岁。在多罗特·升允73年的人生里,前半生他是清朝最忠诚的臣子,虽被排挤出朝堂,但依旧忠贞为国,后半生经历大起大落,清朝没了,他依旧是为了清帝复辟,四处奔走,不断游说,其忠贞不渝之心,天地可鉴。
或许他的思想腐朽,但在他的身上,我们依旧可以学会许多道理,在个人与国家利益之前,国为先,私为后;在集体与个人之间,集体为先,个人为后,团队精神最重要。我们应该树立起“小”与“大”的集体观念与民族荣誉感,共同创建新中国。
3. 城墙哪个门离大唐不夜城近?
南门,也就是永宁门,离大唐不夜城最近。永宁门,西安城墙正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偏西。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之“安上门”,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保留。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府城,此门沿用为南门,易名“永宁门”。但改隋唐时过梁式三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单门洞。后历清代、民国,沿袭至今。民国元年6月(1912年),陕西都督张凤翙曾为永宁门题写门楣。
4. 西安旅游职业中专是公办还是民办的?
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西安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是教育部选定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示范单位、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陕西省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陕西省旅游专业教学研究中心组长学校、西安市职业教育中心、陕西省重点职校协作中心及饭店协会理事单位、西安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还是国家重点投资的旅游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世界金钥匙酒店联盟(中国区)人力资源基地。
5. 白鹿原人物原型?
剧中的高人,文化的化身,在小说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原型应该是牛兆濂。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清末关中大儒,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幼年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听柏景伟讲学于关中书院,中第28名举人,被时人尊称蓝川先生。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陕甘总督升允率兵攻陕,企图复辟皇朝。牛兆濂不顾个人安危西出礼泉,以民生之计和时局大势晓以利害,使升允罢兵。因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田灞水河川地带,故取号蓝川。陕西巡抚方升的原型是清末陕西巡抚端方与陕甘总督升允的艺术综合体。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光绪二十四年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巡抚。宣统三年四川新军哗变,端方和其弟端锦被杀。升允,清蒙古镶蓝旗人,历任陕西布政使、巡抚,陕甘总督等要职。西安辛亥起义爆发后,重新被启用,任陕西巡抚,总理陕西军事。升允率甘军东进,连下十余城,逼近西安。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甘军得知消息,拒不与革命军作战,升允西退。
圆胖脸胖的张总督,原型为陕西督军张凤翙。陕西西安菊花园人,辛亥西安起义后,陕西军政府成立,一致推选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兼民政长,亲赴战场督导。共和告成,委任为“中华民国军政中向往和追究求自由民主的鹿兆鹏,原型为侯德甫和赵伯平。侯德甫:又名侯启仁,1902年生,蓝田县白鹿原安村乡新华村人。是蓝田地区党的早期领袖和重要创始人之一。赵伯平:学名呈瑞,字麟征,蓝田县白鹿原孟村乡康禾村人。侯德甫发展的白鹿原第一个党员。军阀刘镇华祸害白鹿原。侯德甫与赵伯平捣毁了镇嵩军设在白鹿原西部狄寨镇的粮台。府秦省大都督”,1912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
6. 清政府明明有百万军队却阻止不了革命?
1905年8月,黄兴与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孙中山被黄兴推举为总理,黄兴被孙中山点名为协理、兼执行部庶务。
由于孙中山长期在海外募集资金、走访各地,在1904-08年这段时间,同盟会东京本部的事务实际上由黄兴主持,而恰恰是在这段时间,是清廷选派赴日留学生的高潮,其中有一大批人是被选派留学的新军军官,回国后大多出任新建陆军中下层基层军官以及各省陆军军校讲师。
黄兴虽然长期被称为“常败将军”,但是他做了一件事却改变了中国历史——黄兴有目的、有意识的拉拢赴日的清廷军官留学生入会,清廷送过来多少留学军官,黄兴就拉过来多少留学军官,这些军官可能没见过长期在海外筹款的孙中山,但一定见过“拉他们下水”的黄兴。并且一些人曾表示愿意就此追随同盟会,但是黄兴却劝他们回国加入清军,投身中央,伺机而动。据《黄兴年谱》记载,仅仅由黄兴主持会盟、拉进来的赴日清廷军人有——
李烈钧(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提调、云南陆军小学堂总办)
阎锡山(山西新军教官、标统)
唐继尧(陆军第十九镇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
刘存厚(陆军第十九镇七十四标第二营管带)
吴禄贞(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署理山西巡抚)
孙传芳(北洋陆军第二镇教官)
卢香亭(北洋陆军第二镇教官)
周荫人(北洋陆军第四镇教官)
杨文恺(清朝皇家近卫军一等参谋)
覃鎏钦(北洋陆军第六镇第十三标统)
温寿泉(山西督练公所督办兼陆军小学监督,傅作义的恩师)
张瑜(山西督练公所教官、新军八十六标管带)
赵恒惕(广西新军协统)
程潜(陆军第十七镇参谋官)
姜登选(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参谋官)
赵声(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统)
张凤翙(新军第30混成协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
程子楷(广西新军教官)
周应时(南京陆军学校教员)
刘洪基(广西陆军学堂督办)
李根源(云南讲武学堂总办)
赵康时(云南讲武学堂教官)
杨曾蔚(广西陆军干部学堂学监)
钟鼎基(广东新军第九镇标统)
郭人漳(广东巡防营统领)
林虎(钦州边防前路四营督带)
陈宏萼(广东新军混成协工程营管带)
蒲鉴(南京讲武堂副堂长)
尹昌衡(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科长、教练处会办,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
罗佩金(云南新军七十四标统)
(常败将军——黄兴)
这只是留下姓名的,比如和孙传芳一同加入同盟会的北洋军官有30多人,但在史料留下姓名的只有不到10人,连北洋军官都有这么多,其他各省赴日留学的新军究竟有多少人加入了同盟会呢?不排除全部加入的可能。
回国后,这帮人或者成为中层军官,或执掌各省军校(军校校长、老师是革命党,教出来的学生能忠于清朝?)。细查武昌起义,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出于意外:共进会刘同在炸药库吸烟,误把火药桶当烟灰缸,导致革命党人的军火库发生大爆炸,清廷军警搜捕,得一革命党花名册,于是按名册捉拿乱党,新军震动——因为就没有没看过革命书籍报刊的士兵!——鬼知道那个花名册里有谁,于是武汉三镇全反!
所以辛亥革命,武昌一镇作乱,而天下皆反,一月之间,清廷半壁已丢,崩溃之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匪夷所思的。
7. 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从辛亥革命以后到国民党政权之间的北洋军阀史?
北洋军阀这段历史确实很乱,什么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打仗就没停过,还有什么直系、皖系、奉系、滇系、桂系等新老军阀一大堆,也容易死把人绕糊涂。所以,我还是用我最擅长的地图,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清帝逊位,短短3个月,国祚近300年的清王朝就完蛋了,革命看似如火如荼,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清朝灭亡的如此之快,很大一部原因是这个腐朽的王朝实在是不得人心,武昌起义只是一个导火索,枪声一响,各地的实权派分封抛弃朝廷宣布独立,袁世凯更是借着辛亥革命吗,完全掌控了军政大权,到1911年底,清廷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傀儡朝廷。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袁世凯手握北洋六镇大军,南方虽有14省宣布独立,但真正掌握在革命党手中的力量却十分有限,比如福建的孙道仁,广西的陆荣廷,四川的尹昌衡,陕西的张凤翙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总体上,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是弱于袁世凯的,于是在清王朝名存实亡即将覆灭的情况下,大多数革命党人都寄希望于拉拢袁世凯以完成对清王朝的最后一击。而袁世凯,也并非真心拥护清朝,于是就有了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是,宣布独立的省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公开保证后,加紧逼宫进程。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确定了优待条件后,清帝于1912年2月2日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二次革命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中民民国临时大总统,但很快发现中了革命党的套。原来革命党在袁世凯就任前,制定了一部《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实权都划到了总理手中,总统反到成了虚职,这让袁世凯十分不满,北洋派和革命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根据《临时约法》规定,1913年3月,民国举行了第一届国会大选,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赢得胜利,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但在上任的途中,于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成了南北开战的导火索。4月,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发起“善后大借款”扩充军备,6月,将革命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尉免职。袁世凯步步紧逼,革命党人被迫反击。
宋教仁遇刺遗照1913年7月,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示下,返回江西,召集旧部,宣布江西独立,通电反袁。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广东陈炯明也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从地图上看,七省讨袁军应该算是声势浩大,但由于革命党准备仓促,各讨袁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前后不过一个多月,就被占据绝对军事优势的袁世凯各个击破,湖南、福建两省讨袁军甚至都没有参战。
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后,孙中山、黄兴败走楚国,袁世凯迫使国会选举他成为正式大总统,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实现大权独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北京称帝,推翻共和,复辟帝制。12月25日,云南总督唐继尧联合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称帝1916年初,云南护国军兵分三路,分别攻入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广西都督陆荣廷相继宣布独立。军事上的失败加上地方上声势浩大的反袁浪潮,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把住大总统的位置不放。
5月8日,为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护国军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对立。不久后,陕西、四川、湖南、浙江四省宣布独立,加入反袁护国的行列。同时,孙中山也从日本返回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但未能参与到唐继尧、蔡锷等人领导的护国运动中。
16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而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并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而随着袁世凯死去,原先簇拥在袁世凯麾下的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徐世昌等北洋军阀头子开始分裂,一场军阀大乱斗即将登场。
护法战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总统,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以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的北洋将领手,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和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因此称为府院之争。
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段祺瑞主张参战,黎元洪却不同意,双方矛盾激化。段祺瑞将其手下十几个督军拉倒北京组成督军团,逼黎元洪就范,黎元洪借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将其免职。
1917年7月,黎元洪邀请督军团团长张勋赴北京调解府院之争,结果张勋在入京后,不仅没有参与调解,反而解散了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拥立满清末帝溥仪复位。
“张勋复辟”很快被段祺瑞镇压,黎元洪也因邀张勋入京而引咎辞职,冯国璋接替黎元洪出任大总统。由于国会在之前的复辟闹剧中被张勋解散,段祺瑞在北京成立新政府,并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意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再造共和”,实现个人独裁统治,很快引起全国反对。
7月17日,孙中山返回广州,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的口号,号召国会议员南下,一同对抗北洋反动政府,因反对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被称为“护法运动”。
不过,这时候的革命党人力量还十分弱小,孙中山不得不依靠地方军阀的势力。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云南督军继尧、广西督军陆荣廷为元帅。然而唐继尧、陆荣廷等人并不愿意屈居在孙中山的名下,各自组建的护法军、靖国军,自己当老大,拒绝出任军政府职位,孙中山这个军政府大元帅变成“光杆司令”。
唐继尧、陆荣廷、李烈钧护法军各自为战,北洋政府同样内斗不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大派,开始了明争暗斗。在对待广州军政府的态度上,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张皖系势力。
10月3日,护法军和北洋军在湖南正式开战。由于南北双方的内部不和,战争刚开始没多久,各种“怪事”不断上演。
首先是直系将领王汝贤、范国璋擅自停战议和,撤出湖南前线,导致护法军轻松攻取长沙;长沙失陷后,隶属直系的湖北、江西、江苏三省都督联名通电,主张和平解决南北问题,冯国璋借机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下令停战。
孙中山反对调和,坚决将护法进行到底,但唐继尧、陆荣廷等人在取得四川和湖南后,已经实现了自己扩充地盘的目的,直接无视孙中山,继冯国璋后也下令停战。
冯国璋和西南军阀议和后,段祺瑞不甘失败,鼓动张作霖、阎锡山等十三省督军联名通电,强烈要求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冯被迫被迫让步,命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南下进攻湖南。
直系三大将,曹锟、吴佩孚、张敬尧1918年4月底,曹锟、吴佩孚等收复了长沙并占领了整个湖南,然而段祺瑞却将湖南督军兼省长的位置给了皖系自己人,前线作战的曹锟、吴佩孚等人索性与桂系陆荣廷签订停战协议,公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的政策,直皖两派彻底走向分裂。
与此同时,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发酵。5月,西南军阀操纵非常议会通过修改军政府组织的法案,废除大元帅一职,改组为以唐继尧、陆荣廷等七人组成的政务总裁,实行合议制,各凭实力说话。被排挤的孙中山黯然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南北各系军阀浮出水面。
军阀割据护法战争后,北洋军阀彻底分裂,西南军阀及其他地方军阀也实力大涨。
北洋军阀主要分为三大派系,分别为:
直系军阀,头领为冯国璋,主要将领有曹锟、吴佩孚、冯玉祥、李纯、孙传芳,控制直隶、江苏、湖北、江西
皖系军阀,头领段祺瑞,主要将领有徐树铮、靳云鹏、吴光新、段芝贵、傅良佐、卢永祥等,控制安徽、山东、河南、浙江、福建、湖南等省份,内蒙及西北省份依附于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头领张作霖,主要将领有张宗昌、郭松龄、马占山、李景林等,控制东北三省。
地方军阀中,以滇、桂两派实力最强。滇系军阀,头领唐继尧,主要将领有顾品珍、赵又新、龙云、朱培德等,控制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桂系军阀,头领陆荣廷,主要将领有陈炳坤、谭明浩、沈鸿英等,控制广西、广东及湖南南部,这一时期的桂系称为旧桂系。
此外还有自成一派,偷摸发育的阎锡山晋系;盘踞河南、陕西的刘镇华的镇嵩军;于右任、井岳秀的陕军;割据新疆,“天高皇帝远”的杨增新。四川和湖南两省,是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交战的前线,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直皖战争前,熊克武暂时控制了四川,皖系军阀吴光新控制了湖南大部。
直皖战争1919年,冯国璋病逝,曹锟称为直系大统领。为扳倒段祺瑞,曹锟与张作霖达成秘密合作,南北夹击段祺瑞。1920年7月17日,直皖战争爆发,前后不过5日,十万皖军备吴佩孚轻松击溃,张作霖的部队甚至还没来得及入关。直皖战争后,直系取代皖系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吴佩孚也凭借在此战跻身为直系的二号人物。
再来看一下其他军阀的。
直皖战争后,西北军阀逐渐脱离皖系,抓紧形成了“五马”割据的形势。滇系的唐继尧联合川军实业团系军阀发起驱逐熊克武之战,川军实业团系控制四川。孙中山重返广东,联合粤军陈炯明驱逐了霸占广东的桂系军阀,赵恒惕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驱逐了吴光新,在湖南搞起了联省自治。
直奉战争段祺瑞下野后,直奉两系联合控制北京政权,但奉系在直皖战争中未出一力,却又在战后肆意抢夺皖系遗产,导致直系大为不满,新一轮的军阀斗争就此展开。
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在北京顺承郡王府前合影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率12万奉军与吴佩孚的7万直军在山海关一带开战。在这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再一次展现了过人的军事天赋,仅用了七天,就以少胜多,击败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张作霖不甘失败,联合孙中山以及皖系残党浙江督军卢永祥,组成反直三角同盟。
1924年9月3日,隶属直系军阀的江苏督军齐燮元与卢永祥之间爆发江浙战争,张作霖于次日调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直奉战争中的奉军坦克这此直奉大战,双方共计投入了40万大军,海陆空齐上场,规模远超以往。但吴佩孚终究还是吴佩孚,占尽优势的张作霖竟山海关都打不出去。10月,随着直系福建督军孙传芳北上入浙,卢永祥在南北夹击下全面溃败,潜逃日本。
就在直军节节胜利之时,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趁直奉双军大战山海关时临阵倒戈,连夜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头领曹锟,并宣布解除吴佩孚一切职务,史称“北京政变”。
冯玉祥倒戈后,吴佩孚急忙率军回援北京,奉军则趁机猛攻山海关,前线直军全面溃败。战至11月,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从天津乘船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成立国民军,并将势力向西北扩张,也称西北军,麾下有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等十三太保。奉系军阀也大肆扩张,将地盘扩张到长江流域。孙传芳在直奉战争中,收拢直系败军,称雄东南。
孙中山这边,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不久,陈炯明背叛革命,驱逐了孙中山。经历过这一变故,孙中山终于明白靠军阀搞革命是行不通的,于是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苏联的帮助下,重返广东,组建国民革命军,驱逐陈炯明。
这一时期,滇系、黔系、桂系都发生严重内斗。滇系将领顾品珍、朱培德、杨希闵等相继脱离唐继尧,黔系军阀也脱离滇系独立;桂系新秀李宗仁、白崇禧崛起,与陆荣廷的旧桂系军阀开战。
国奉战争奉系扩张太快,尤其是将手伸到了长江流域,这里一直是直系军阀的地盘,孙传芳又和冯玉祥组成反奉同盟。1925年10月,孙传芳自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兵分五路进攻奉军控制的上海、南京等地,随后又击败从山东南下的奉军张宗昌部,控制了安徽、江苏二省。
奉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冯玉祥又暗中联络奉军五虎之一的郭松龄,约定共同讨封。11月23日,郭松龄率部反叛,猛攻奉系东北老巢,秦皇岛、山海关、锦州等要地迅速被郭松龄占领。在张作霖忙于平叛之时,冯玉祥趁机夺取了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几乎将整个华北据为己有。
《少帅》中的郭松龄为了报背刺之仇,张作霖联络也曾遭到冯玉祥背叛的吴佩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抗冯玉祥。
1926年1月11日,重整旗鼓的张作霖再次挥师入关,吴佩孚也在武汉联络旧将挥师北上,此外张、吴二人还拉拢了一向以固守山西为原则的阎锡山,组成50万联军共同讨伐冯玉祥。而孙传芳忙着巩固新地盘,对老盟友冯玉祥弃之不顾。
1926年5月,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在北京西北的南口展开最终决战,冯玉祥败退西北,张作霖、吴佩孚重新掌控了北京政府。至此,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三大北洋巨头各据一方的局面形成。
北洋军阀混战的同时,西南军阀也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六镇之乱后,龙云取代唐继尧成为滇系新头目,周西成取代袁祖铭成为黔系首领,李宗仁的新桂系击败旧桂系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北伐战争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10月1日,国民革命军举行东征,击败陈炯明残部,统一广东。随后吸纳广西的李宗仁、湖南的唐生智,成功建立起以广东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北伐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策略,首先消灭盘踞在湘鄂的吴佩孚势力,而此时吴佩孚的主力还在华北和冯玉祥大战,以至于北伐军在两个月之内连克湖南、湖北。
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后,北伐军与孙传芳在江西、福建等地开战,相继攻克南昌、福州等地,并于1927年3月23日攻克孙传芳老巢南京,孙传芳败逃。
就在国民革命胜利在即的时候,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屠杀中国共产党人。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北洋军阀已经崩溃在即,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看准时机,纷纷响应北伐。1928年1月,完成内部整合的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二次北伐,很快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残余势力,张作霖则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战争结束。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